1.五谷“黍、稷、麦、菽、稻”分别指什么?
五谷“黍、稷、麦、菽、稻”分别指:
1、黍:黍去壳,就是黄米,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,可以酿酒、做糕。由于不利于消化,现在也基本上不用“黍”作为主食了。
2、稷:又称粟,生长耐旱,品种繁多,俗称“粟有五彩”,有白、红、黄、黑、橙、紫各种颜色的小米,也有粘性小米。
3、麦,禾本科植物的一类,五谷的一种,分为小麦,大麦等种类。
4、菽:豆类的总称,古语云:“菽者稼最强。古谓之尗,汉谓之豆,今字作菽。菽者,众豆之总名。然大豆曰菽,豆苗曰霍,小豆则曰荅。”豆类制品也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。
5、稻,是一种禾本科的直杆的谷类作物,主要类型是有土栽培的“水稻”(一贯指淡水稻)。
扩展资料:
1、五谷文化举足轻重,可谓人类文明之起源。据权威资料显示,人类在数十万年前的石器上观察到高粱的痕迹,说明五谷孕育了人类十多万年。人类将野生杂草培育成五谷杂粮,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,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。同时告诉世人,人类与五谷的不解情缘。五谷粮食画是五谷文化的最高艺术体现,是五谷文化的艺术写照。
2、五谷中的粟、黍等作物,由于具有耐旱、耐瘠薄,生长期短等特性,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。至春秋、战国时期,菽所具有的“保岁易为”特征被人发现,菽也与粟一道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。
3、五谷杂粮糊,是由各种养生的五谷原材料低温烘焙熟后磨成的粉,未经膨化,在加工过程中也未添加任何速溶剂,因此能最完整地保留原料的营养成分。
4、谷类主要是指植物的种子。它包括稻米、小麦、大豆等及其他杂粮,比如小米、黑米、荞麦、燕麦、薏仁米、高粱等。 谷物通过加工为主食。它主要给人类提供的是50%~80%的热能、40%~70%的蛋白质、60%以上的维生素B1。
参考资料:搜狗百科_五谷
2.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分别指什么?
稻:dào。是一种禾本科的直杆的谷类作物,主要类型是有土栽培的“水稻”。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,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。现时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,主要在亚洲、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。
黍:shǔ。黍去壳,就是黄米,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,可以酿酒、做糕。由于不利于消化,现在也基本上不用“黍”作为主食了。
稷:jì。又称粟,生长耐旱,品种繁多,俗称“粟有五彩”,有白、红、黄、黑、橙、紫各种颜色的小米,也有粘性小米。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。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。其茎、叶较坚硬,可以作饲料,一般只有牛能消化。现在主食基本上不用“稷”了。
麦:mài。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,有小麦、大麦、燕麦、黑麦等。子实主要作粮食或作精饲料、酿酒、制饴糖等。秆可用于编织或造纸。
菽:shū。豆类的总称,古语云:“菽者稼最强。古谓之尗,汉谓之豆,今字作菽。菽者,众豆之总名。然大豆曰菽,豆苗曰霍,小豆则曰荅。”豆类制品也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。
3.水稻品种名称里的"占"是什么
非专业,对这个问题也有些好奇。
但一番查找后,还是没有找到特别可靠的解释这些水稻品种的命名的资料。仅找到有限的一些可能相关的信息。
在这里分享一下,抛砖引玉,以待方家。首先说一下个人推测,「美香占」「油占米」等许多品种中的「占」代表的可能是水稻品系,估计是「占稻」之简写,具体来说代表籼型水稻。
(题外话,杂交水稻很多品种名称都带「优」,如「汕优63」、「两优1128」等……)接着详细说说。籼,音「先」,也可写作「籼」。
籼稻也叫占稻,这一别名得于较早传入中国的籼稻品种来自占城国(位于今越南东南部)。明代《本草纲目》载:「籼,释名占稻、早稻。
」「籼亦粳属之先熟而鲜明之者,故谓之。籼种自占城国,故谓之占。
俗作粘者,非矣。」「籼似粳而粒小,始自闽人,得种于占城国。
宋真宗遣使就闽取三万斛,分给诸道为种,故今各处皆有之。高仰处俱可种,其熟最早,六、七月可收。
品类亦多,有赤、白二色,与粳大同小异。 」稻(Oryza sativa)的祖先种是普通野稻(O。
rufipogon),普通野稻广泛分布于印度与中国,籼稻和粳稻是栽培稻的两大类型。野生稻最早在8500年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驯化为粳稻,之后传至印度一带,大概在3900年前左右与野生稻杂交在恒河流域转变为籼稻,最后再传回中国南方。
个人感觉,籼稻的占稻之别名正反映了其经东南亚传播到中国这段历史。另外,「华占」「黄华占」「丰华占」「美香占」「油占米」这些名字里面的「占」应该就是正字。
农业部的农作物品种审定里面名称里带「占」的数量远多于「粘」(个人粗略搜索,仅查到「九香粘」一种,也是籼型水稻)。 除糯米(糯型籼稻和糯型粳稻的统称)外,籼米口感偏干硬,而粳米偏口感绵软和粘性。
所以说,应该不会有这么多籼稻品种名字里有「粘」,毕竟粘不是籼米的主要特点。至于说,这是不是指这些品种是常规籼稻中比较有粘性的,那就不清楚了,令人迷惑。
虽然个人感觉可能不大,但还是不能断定。 有待业内人士解惑。
4.稻黍稷麦菽分别指什么
1、稻dao (四声)
指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,在温暖气候下广泛栽培,种子用作人类主食,谷壳和其它副产品可饲养家畜,稻秆用来造纸。
2、黍shu (三声)
一年生草本植物,叶线形,子实淡黄色,去皮后称黄米,比小米稍大,煮熟后有黏性。黍类是禾本科一类种子形小的饲料作物和谷物。亚洲或非洲可能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栽培。
3、稷 ji (四声)
小麦,或五谷(粳米、小豆、麦、大豆、黄黍)的总称。
4、麦mai (四声)
①一年生或两年生的草本植物,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,子实可食用,也可酿酒、制糖。
②专指小麦。
5、菽shu (一声)
豆的总称。
拓展资料:
稻(学名:Oryza)是草本类稻属植物粳、糯等谷物的统称。一般所说的稻是指需要在水田种植的庄稼的总称,而本草上的稻专指糯米。稻字是从舀字转变过来的,而舀的本意恰恰就是一个人在石臼上舂米。因为它的口感又黏又软,所以又叫做糯米。
稻为一年生,禾本科植物,单子叶,性喜温湿,成熟时约有1到1.8米高,叶子细长,约有50到100厘米长,宽约2到2.5厘米。稻米的花非常小,开花时,主要花枝会呈现拱形,在枝头往下30到50厘米间都会开小花,大部分自花授粉并结种子,称为稻穗。一般稻穗的大小在5到12毫米长,2到3毫米厚度。
5.水稻名称的由来
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,在《管子》、《陆贾新语》等古籍中,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"五谷"的记载,稻被列为五谷之一。
《史记·夏本纪》关于"禹令益予众庶稻,可种卑湿"的记载,表明公元前21世纪,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,疏治"九河",利用"卑湿"地带发展水稻。距今约4200余年前,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。
到了战国时期,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,开始走向精耕细作,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,如河北漳水渠(公元前445~前396年)、四川都江堰(公元前256年)、陕西郑国渠(公元前246年)等。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。
6世纪30年代,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曾专述了水、旱稻栽培技术。晋《广志》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,增加有机肥源,培肥地力的记载。
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。魏晋南北朝以后,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,唐宋六百多年间,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,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,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。
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、江湖海涂围垦造田、农具改进、土壤培肥、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,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。中国稻种资源丰富,到明末清初《直省志书》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。
另外在育秧、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,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,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,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。
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.8万公顷,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.0千克,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.5万吨,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%、170%和266%。
6.五谷中: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
五谷中的稻和麦至今仍是我国主要食粮。在中国,稻(水稻)的种植起源于华南约4700年前的神农时代。麦(大麦和小麦)的种植,约在史前晚期或于盘庚迁殷以前传入我国华北。
至于五谷中的黍、稷和秫都是属于“小米”。“小米”是北方的重要粮食之一,在南方很少种植。“小”基本上包括两类植物:粟属和稷属。
黍不是现今我们常吃的玉蜀黍,而是米子和黄米。玉蜀黍是近代才由西方传入的农作物。
菽即豆,而五谷中所指的菽并不是所有的豆,而是大豆。大豆在周代被称作菽,秦汉以来才称为豆。
五谷中的麻,是指大麻。大麻的种子是无毒,但叶有毒,故可充作粮食。
现今我们经常种植的谷类农作物已不只五种了,但若以我们主要的谷类食物及其副产品来说,相信大家会认同是稻米、小米和小麦这三种了。其它的如大麦、玉蜀黍等,只能当杂粮、饲料看待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卧龙易学网 » 稻在名字中的含义(五谷黍稷麦菽稻分别指什么?)